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> 行业资讯 >> 焦点热议

中国将再爆发新一轮破产潮?

发布时间:2015-03-20 15:01:11   文章来源:    您是第0位浏览者

 

“中国制造”曾是国人的骄傲,在国外逛街,随便拿起一件小商品,上面的产地肯定写着:Made in China。“Made in china”曾带领中国走在世界前沿,中国制造一度曾是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巨擘。而如今中国制造业又将面临着一波破产潮。

  被称为制造业之都,以生产制造眼镜、鞋子、打火机文明世界的温州,现在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,鞋子、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。

  去年是温州制造业艰难的一年,制造业利润薄,转投房地产又遭遇地产危机,温州制造业的日子正越来越难。

  事实上,制造业的倒闭潮早已开始。据了解,2014年12月5日,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,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,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,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。此外,几乎是同时期,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。

  联建科技曾是苹果手机屏幕供应商,后来与小米也有过几年合作,闳晖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手机按键、镁合金手机外壳、汽车音响及其他塑胶零件等。

  1月,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.35亿元跑路,400员工失业。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,1000多名员工失业,董事长高民自杀。

  面临制造危机的还有制造业同样密集的广东。以东莞为例,据2014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,东莞大型工厂破产的有十多家,其中多为代工企业。业内人士估计,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。

  业内人士分析,一方面,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,抢夺中国成本优势地位;另一方面,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,投资优势正在消失,“前后夹击”成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。

  春节前夕,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—西铁城精密(广州)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,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,限期离厂。

  与此同时,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,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。微软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关厂,将总共裁员9000人。

  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,如松下、日本大金、夏普、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。优衣库、耐克、富士康、船井电机、歌乐、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,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。

  分析认为,外资生产企业大批迁离中国,上一次发生在2008年,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。这一次,则更多基于企业自身战略决策。

  数据显示,中国今年1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.7,与去年12月份的49.6相比几乎持平。截至1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为49.8,与截至2014年10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50.6以及截至2014年1月份的50.3相比均降幅明显。

  汇丰日前发布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,50.1的初值创下近4个月新高。有分析认为,尽管中国制造业有所好转,但在中国经济的换挡期,这种好转并不稳固。

  此次各制造大省接连出现的企业倒闭却有别于以往,原因值得深思。

 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表示,市场是在不断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,对制造业也是如此。从供给角度来讲,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、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;从需求角度来讲,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、消费和净出口拉动。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,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。

  从供给方面看,首先是劳动供给出现不足,如今中国劳动力人口已不能与前几年相比。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,15—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66万到9.45亿人,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下降了560万。

劳动力人口下降,就会影响劳动力供给,劳动力供给不足,用工成本就会上升。从上面企业倒闭的案例中,用工成本高已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。

  从需求方面看,中国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投资比例过高问题。据统计,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6.1%,大大高于 世界平均水平的23.8%。投资刺激了需求,也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,但粗放式,只关注产品的量、规模,而忽视产品的质,生产中不注重技术、不注重创新的发展,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。

  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十几年,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,利润微薄不说,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,这种情况下,如果市场一旦出现问题,企业就难以为继。供给方面要素已不能改变,如果满足需求方面要素再不做改变的话,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。中国制造,是时候做一下升级了。

  李光斗说,中国向来被称为制造大国,品牌小国,以制造业闻名,却鲜有拿得出手的品牌,这对想长久发展的制造业可不是什么好事。纵观国外发展百年的企业,无一不是走品牌化路线。从产品生产、技术创新、提高管理入手,将产品做到极致。

  在现代,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,“简单粗暴”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,制造企业要想发展下去,就要走品牌化路线,将产品做到极致。如何做到极致?只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。全要素生产效率包含技术进步、资源配置、技术效率以及体制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内 容,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量,还要注重质。

  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,也就是对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、让制造业进行品牌化的过程。中国制造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机,唯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,而未来的中国制造,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将是品牌和创新,而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山寨。

  而从宏观上来讲,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实业走向空心化之路,知名经济学家如松表示,任何一个通胀型经济体最终都是实业消失,经济金融化。

  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综合成本都是由通胀决定的,而产品价格是有供需关系决定的,所以,产品价格永远跑不赢通胀,最后就会挤压实业的生存空间。中国持续用货币推动资产价格,无论形成的通胀是隐性的(用房地产涨幅表示)还是表观的,最终就要走向实业空心化之路。

  但通过中国CPI看上去中国经济并不通胀,并且最近还有通缩的风险。如松说,CPI并不能反应全部真实的通胀。有些国家不断调整一篮子商品结构,有美化CPI的嫌疑。

  如松说,通胀的本质是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,超过了社会体制和文化决定的生产效率上涨。CPI指数也是不断上涨(真实地反映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),是通胀,这点很容易看到;但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而CPI不能反映(或不能完全反映)哪?一样是通胀,只不过是一种隐性通胀。

  如松表示用M2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的差额数字就是真实的通胀率。源于货币与社会的商品和服务是对应的,当M2增长大于GDP增长的时候,多余出来的货币就没有对应的商品和服务,自然转化成通胀,这种判断方法短期无效,长期是有效的。

 年份

 M2增速

 GDP增速

 差额

2010 

19.7% 

10.4% 

 9.3%

2011 

 13.6%

10.3% 

3.3% 

2012 

13.8% 

 7.7%

 6.1%

2013 

 13.6%

7.7% 

 5.9%

2014 

12.2% 

7.4% 

4.8% 

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,最近几年中国的通胀和巴西大体相当。

  但这部分通胀是到哪去了呢?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呢?其实我们早已经感受到这部分通胀了。那就是房地产。

  为了不让通胀数字恶化,管超发的货币被赶入一个特定的领域,免得生活必需品价格快速飙升。最典型的当然是房地产。所以,房地产在最近五年的变化就代表了真实的通胀率。

  但是,无论将超发的货币赶入何处,都无法掩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,也就意味着实际通胀一样在发生。从2008年到现在,资本投资收益率快速下跌,就反应了这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的实际情形,也就反映了通胀的实际情形。

  这是因为:房地产价格上涨,就会带来土地、租金、人工、利率、等等全社会所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,很多项目都没有进入CPI,但都严重地推动企业的生产成本,形成实际通胀。

  虽然最近数年,中国发布的CPI数字并不高,但隐性通胀带来的危害一样在展现。现在这种负面影响才刚刚拉开大幕,如果中国不自己主动捅破泡沫,给实业留出生存空间,让实业强大,那么泡沫只能被动破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