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> 行业资讯 >> 精彩观点

IP衍生市场掘金文创需这些武艺

发布时间:2019-03-19 15:04:45   文章来源:    您是第0位浏览者


图3.jpg

据统计,截至2016年12月,全国4526家博物馆中,被国家有关机构认定具有文创产品开发能力和产业规模的有2256家,也就是说,仅博物馆类目,就有近半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文创大军中,然而,故宫的成功却难以复制,这两千多家文创博物馆中实现盈利的仅18家,占比不足1%——掘金文创成为一股风潮,而怎么做,成效如何,对市场来说仍是一个待解难题。

“最后一公里”如何破?内容层——衍生品开发

QQ图片20190319150208.jpg

故宫热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,便是以海量“萌系”衍生品的开发和市场投入,消弭历史与现代间的文化距离,走通抵达大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就“历史地标”而言,除故宫这“一强”之外,国内还有诸如颐和园、秦陵兵马俑、曾侯乙、三星堆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辨识度、自带流量的大IP。基于这种长时间的积累,这些历史地标完全可以挖掘出巨大的市场潜力,通过“互联网+”,产生商业效益。

 除故宫文创系列衍生品上线电商平台外,2018年以来,《国家宝藏》你好历史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、敦煌研究院、陕西历史博物馆、颐和园、敦煌莫高窟、上海博物馆、苏州博物馆、中国国家博物馆均已上线天猫,然而,与这种“热供给”形成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市场的“冷需求”:大部分店铺月销仅数百笔,爆款缺失,粉丝量也与这些历史地标的体量不匹配,形式感更大于实际回报。

 图4.jpg

究其原因,笔者认为,衍生品的开发实际上大有学问,我们回过头再重新审视“故宫淘宝”和“故宫文创”两家线上店,不难窥见其中隐藏的“爆款”规律。

故宫“爆款”,则多集中在实用性强的生活用品和突出美观性的彩妆、小饰品上,同时,故宫对这部分产品的开发比例也有极大倾斜。由此不难看出,消费群体对文化衍生品的审美和喜好已经更迭,停留在“旅行纪念品”时代、以“文物复刻”思维设计出的家居摆件、工艺品等,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消费需求。

在需求升级的情况下,文创产品应该如何破圈?

文创产品开发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:其一,深度结合和创意性开发自身的IP元素。其二,赋予产品“人设”属性。其三,开发实用性强的产品,摒弃掉曾经“文物复刻”的“大件”思维,更突出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;其四,紧抓消费者“消费主义先行”的心理,无论是故宫口红、还是近期爆红的“猫爪杯”,都成功将产品演变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群体认同感,无论它们最终打动的是“猪猪女孩”还是“文艺青年”,对文创产品来说,都无疑是最高境界。

流量难题的“新解”,渠道层——文娱产业联动

IP衍生品是门费时费力又费钱的“生意”,这也从侧面要求,文创开发,必须要有流量支撑。而流量从何种渠道而来?

在故宫IP“进化”的过程中,除开其在自媒体时代的宣传造势外,与文娱产业的联动、尤其是与头部文化类综艺的联动在流量贡献上功不可没。

让消费主义先行,变现层——文化符号升级

IP衍生品构成了基本盘,流量等同于购买力,最终,文化符号的升级才是终极目的。

文创产业近几年的发展、大量历史地标的跟进,既有故宫这个超级IP的示范和带动作用,也有历史、体制等原因造成的“不得已而为之”。如此,以“文创”突破最后一公里,让传统历史拥抱大众,实现文化符号向消费符号的流转,才更具备现实意义。